close

股價「漫步」是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,即使股價走勢有時有跡可尋,但扣除交易成本及所承擔的風險,據此交易通常是划不來的,預測短期股價更幾乎是不可能。

基本分析(磐石理論)認為股價的基礎是盈餘,但這種價格評定方式實用性有限,因為盈餘預測不易,且常受公司操縱

資本資產定價模型(CAPM)強調資產報酬率完全由系統性風險(β)決定,但仍有許多異常現象無法完全解釋。

本書傳達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訊息:投資人buy and hold指數基金的報酬,遠比買賣個股或是購買積極進出的共同基金為高。

三十多年後的現在,超過六位數字的獲利足以證明原先的理論。

「磐石」及「空中樓閣」

何謂憤世嫉俗的人?就是那些知道所有事物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的人。
-- Oscar Wilde, Lady Windermere's Fan

何謂隨機漫步

「隨機漫步」(Random Walk):未來的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的行為加以推測。

投資充滿樂趣

投資是購買資產,以獲得合理的可預期收入長期增值的一種方法。

投資與投機的區別,常在於「獲得投資報酬的期間長短」和「報酬的可預測程度」。

成功的投資人通常知識廣博,善用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求知欲來創造財富。

「磐石」理論

磐石理論認為,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確定的「真實價值」(intrinsic value),可經由分析目前和未來展望而計算出來。

股票的價值應該基於公司以股利形式所分配的未來盈餘,目前的股利愈高、成長率愈大,股票就愈有價值。

磐石理論必須倚賴未來成長幅度成長期間預測,因此它的基礎不如所宣稱的可信。

「空中樓閣」理論

「空中樓閣」理論強調的是心理因素

凱因斯:大多數人關心的不是準確預測投資的長期收益,而是比一般大眾早一步預見傳統的計價基礎會有什麼改變。如果你相信三個月後某項投資的市價僅值20美元,就不應該為你現在有30美元真實價值的投資付出25美元。

空中樓閣理論價格評定的基本形式:對買主而言,一項投資值得它的售價,是因為他預期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售出。

這個理論說得難聽一點,可以稱為「比傻」理論。你大可以3倍的價錢買進,只要稍後找到傻瓜願意出5倍的價格。

Oskar Morgenstern:物品的價值所在,就是他人願意支付的價格。

瘋狂的群眾

荷蘭的鬱金香狂熱、英國的南海泡沫、美國房地產和藍籌股。

歷史在這方面的確給了我們一些教訓:儘管空中樓閣的理論很能解釋投機喧鬧的心理,但猜測善變群眾的反應其實是非常危險

Gustave Le Bon:當群眾聚集在一起時,所累積的是愚蠢,而非智慧。

總是在股市裡吃敗仗的,是那些無法抗拒鬱金香狂熱的人。其實要在股市賺錢並不難,對著《華爾街日報》擲鏢選股的人,長期下來的報酬率其實都還不錯。難就難在你是否能抗拒誘惑,不要把錢砸在一夕致富的投機上

60到90年代的股票價格

成長股、新上市股的狂熱、集團股熱潮、概念股泡沫、績優五十的狂熱、生化科技泡沫、日本的土地和股票神話泡沫。

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,專家冷靜縝密的頭腦和敏銳的推理,應該可以確保過去縱情一躍的錯誤不再出現。但60到90年代間,專業投資機構的確參與了幾次明顯的投機活動。

投資人一窩蜂行為經常是決定股價的關鍵,導致有時候股市表現出空中樓閣的行為,因此,投資可能是極危險的遊戲

最大的泡沫:網際網路

如果你能保持頭腦清醒,當你周遭的人都失去理智時...大地和其上的一切就是你的...
-- Rudyard Kipling, If

當泡沫爆破時,超過7兆美元的市值從股市消逝。

席勒在《非理性繁榮》中描述,泡沫是positive feedback。當一群股票開始上漲時,泡沫就開始形成。股價上漲鼓勵更多的人來購買,也吸引電視和報章雜誌的報導,報導又吸引更多人來買。最後,終於耗盡了更大的傻瓜。

2000年初,當盛宴還在進行時,著名的Kleiner Perkins首席創投專家John Doerr稱網路相關股票興起是「有史以來最大合法財富創造行為。」2002年,他改口說是「有史以來最大的合法財富毀滅行為。」

在網際網路泡沫中,華爾街備受矚目的證券分析師提供了大量熱空氣,幫助泡沫飄升。

《財星》雜誌:我們能再度信任華爾街嗎?

隨著電信股票持續飆升,超過任合合理評價標準,證券分析師採用他們慣用的伎倆----他們降低標準

歷史告訴我們,過高的股價終會臣服於地心引力。

網路泡沫的教訓不在於市場偶爾會變得不理性,所以我們應該摒棄磐石理論,而在於每一次不理性之後,市場都會以緩慢而無情的方式自我糾正。

Benjamin Graham:股票市場不是投票的機制,而是權衡的機制。評價標準沒有改變,股票只值得它能為投資人賺取的cash flow。真實價值終會獲勝。

決定股價的四種因素

估量事物的價值,是所有天賦中最重要的能力。
-- La Rochefoucauld, Reflexions

股票的價值等於「未來所有股利的現值」。

決定因素一:預期成長率

規則一:理性投資人願意為較高的股利盈餘成長率付出較高的股價。

規則一的附加推論:理性投資人願意為預期成長期較長的股票,付出較高的股價。

是否預期成長率較高,實際的本益比也會較高?根據研究顯示,答案是肯定的。

決定因素二:預期的股利發放

規則二: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,理性投資人願意出較高的代價,購買「支付現金股利占盈餘比例較高」的股票。

決定因素三:風險程度

規則三: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,理性(風險規避)投資人會願意為風險較低的股票,付出較高的價格。

注意:不能完全以relative volatility來衡量一家公司承擔的風險。

決定因素四:市場利率水準

規則四: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,理性投資人在利率愈低時,願意付出的股價愈高。

警告一:目前無法證實對未來的預期

無論你用什麼公式來預測未來,總有無法確定的假設在內。

警告二:無法由不確定的資料中算出精確的數字

警告三:母鵝所謂的成長不一定等於公鵝的成長

問題是:到底要為較高的成長多付多少

從實際觀點來看,市場評價快速變動,因些我們以任何一年的市場評價作為指標,都是危險的。然而, 把目前成長股的股價評比和過去相比,投資人至少可以看出過度狂熱的時期。

決定股價的這兩種看法,都解釋了部份的股市行為。但重點是,我們如何應用它們來發展實際可行的投資策略?

分析股市的兩種工具

隨機漫步理論或效率市場理論主張:除了長期趨勢之外,未來股價極難預測。

弱式」理論:無法由「過去的股價」預測未來的股價。

半強式」理論:甚至無法由「已公開的資訊」預測未來的股價。

強式」理論:無法由「任何事」,甚至是未公開的事件,來預測未來的股價。也就是說,任何一切已知或可知的消息, 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上了。

弱式理論攻擊「技術分析」的基礎;
半強式強式理論則攻擊許多「基本分析」的信仰。

技術分析是信仰空中樓閣者用來「擇時」的方法;
基本分析則是應用磐石理論來「選股」的技巧。

圖形分析的理性基礎

趨勢持續的可能原因:

1. 當投資人看到熱門股節節上漲,就急著想加入抬轎,因此漲價本身就促成了漲價預言的實現。

2. 公司基本資訊取得的不公平現象。

技術分析為何不靈光?

1. 圖形分析者只有在上升趨勢確立後才買進,而且只在趨勢被打破後才賣出,但市場可能會瞬間反轉,使得他們往往坐失良機。

2. 這些技術最終會自砸陣腳,使用者愈多,技術的價值愈會遞減。

3. 圖形分析者有搶先反應技術信號的現象,預期的時間愈早,信號就愈不確定是否出現。

基本分析也會馬前失蹄

1. 資訊和分析可能不正確。

2. 證券分析師對「價值」的估計可能不當。

3. 市場可能不會回頭「修正錯誤」,股價可能始終未能反映估計的價值。

穩健投資三原則

1. 只買未來五年或五年以上,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。

2. 絕不付出高過真實價值的股價。

尋找低本益比的成長股。如果它真有成長,則利潤通常加倍--盈餘和本益比兩者皆上升。

注意高本益比的股票。因為它未來的成長已充分反映,若成長未實現,則損失慘重--盈餘和本益比都下跌。

3. 尋找有題材的成長股,讓投資人建造空中樓閣。

「技術分析」與隨機漫步理論

技術分析一向不見容於學術界,因為:

1. 對投資人來說,這個方法在付出交易成本之後,並不見得勝過buy and hold strategy。

2. 它很容易被挑毛病。

股價並無循環週期

即使股票看起來像是有漲勢,但這對目前漲勢是否持續持續多久,並無法提供有用的訊息。

股價歷史的確會重演,但方式千變萬化,足以破壞任何試圖由過去圖形尋求發財機會的努力。

股票圖形和random walk沒有多大差別。唯一例外的是,大多數股價平均指數的長期上漲(下跌)趨勢都伴隨著盈餘和股利的長期成長(萎縮)

除非技術分析產生的報酬能高於市場報酬的水準,它才算是有效。目前為止,它們還沒能持續通過考驗。

技術市場的大師們

故事的啟示很明白,預測市場的人這麼多,總有人說中最後一次或多次的大轉彎,但沒有人能永遠正確。

對投資人的意義

過去的股價不能用以預測未來股價。這是弱式隨機漫步理論的主張,也是Chicago, Yale, Princeton, Stanford等大學研究後一致的結論。

如果過去股價對預測未來股價沒什麼用,就不必採用任何技術分析規則來「擇時」。 簡單的buy and hold,並不亞於任何技術分析策略。

「基本分析」能幫助你多少?

我怎麼會犯這種錯,竟然相信專家
-- John F. Kennedy

分析師通常根據過去紀錄以預測未來。但這種想法學術界證明是行不通的。

IBM也無法維持成長紀錄

由於五年成長率預估不良,證券分析師往往坦承,五年實在太遙遠了,不容易準確預測,他們的實力應該以未來一年的盈餘預測來評斷。

結果他們一年期的預測比五年期還糟。

預測公營事業

即使是穩定的公營事業,他們的預測也很離譜。

由此我們的研究有了第二項重要發現:沒有一個產業是容易預測的

我們發現沒有一位分析師的表現會持續優於同業。今年表現好的分析師,明年的表現並不特別優於其他分析師。

水晶球何故不清晰?

不論對方多麼專業,我們都不應對任何判斷的正確性不假懷疑。

五項因素可以說明何以分析師在預測未來時如此困難:

1. 隨機事件的影響

許多影響公司盈餘的重大變化是隨機發生的,也就是說,它們是無法預測的。

2. 「有創意」的會計程序,創造出令人存疑的盈餘

3. 許多分析師本身能力不足。

一般分析師只是一位收入頗佳,而且通常相當聰明的聰明人,以很平庸的方式去做一件很困難的工作。

4. 最好的分析師轉任銷售部門或轉而擔任投資管理工作。

5. 研究部門投資銀行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。

達特茅斯和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發現,在Wall Street,沒有投資銀行業務的公司,推薦品質好很多。

共同基金的績效

多項研究一致顯示:長期而言,投資人購買共同基金的獲利,並不比buy and hold沒有管理的廣泛股票指數好。

機會法則

平均值的本質是,一定會有人比平均值好。

因為金錢遊戲參與者眾,機會法則可以用來解釋不少優異的績效紀錄。

基本分析系統能選出贏家嗎?

利用媒體公布的基本面新資訊(如盈餘大增)來進行交易,能否得到高於平均值的報酬?答案是否定的。

以股利增加與否作為選股指標,是否有效?股利增加通常的確是未來盈餘增加的正確指標。但通常股價會迅速反應完畢。

擇時能力的評估

先鋒投資集團創辦人John Bogle:試圖擇時操作不但不會增加投資價值,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

University of Calgary的Richard Woodward及Jess Chua教授研究指出:持有股票作為長期投資標的比擇時操作更好,因為在股票多頭時的獲利大過空頭時的損失。擇時操作者的判斷必須有70%的正確率,才可以勝過buy and hold的投資人。

半強式及強式的隨機漫步理論

效率市場並不是認為股價的變動漫無目標、反覆無常、對基本面消息不敏感。相反地,股價變動之所以像隨機漫步,正是因為股市極有效率,當新消息出現時,股價反應非常迅速。而新事件的發生是隨機的,也就是無法預測的。因此不論是研讀過去的技術資料或是基本面資料,都沒有幫助。

採取中庸之道

效率市場規則是有例外的。

效率市場理論建立在幾項脆弱的假設之上:

1. 相信完美價格的存在。

2. 消息能在瞬間傳播。

3. 如何根據已知的訊息估計出股票的真實價格。

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Modern Portfolio Theory)

磐石理論空中樓閣理論
有助於我們了解股票的價值如何評定(解釋已發生的事實) ,
但是投資人無法依據這些理論擊敗指數(預測未來)。

取勝股市的方法在於承擔較高的風險
風險才是唯一決定報酬市場平均值乖離程度的因素, 也因此決定了個股相對於市場的價值。

風險的定義:報酬的variance或standard deviation。代表著未來報酬的可能變動範圍或散佈的可能程度。

在實際情況中,只要報酬散佈的情形兩邊對稱,
散佈程度或variance就足以衡量風險。

雖然從個股報酬的歷史軌跡來看,這種圖形並不常是對稱的;
但由充分分散風險的「股票組合」來看,它們的報酬卻大致對稱。

查考風險:長期的研究

財政學的領域中,考證得最完備的假說是:平均來說,報酬愈高的投資人承擔的風險也愈大。

降低風險:現代投資組合理論

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投資人,如何挑選投資組合,使得
既能得到想要的報酬
風險又能降到最低。

要消除風險並不需要兩種投資之間是負相關的,
Harry Markowitz(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)證明兩種投資之間只要不是完全正相關,降低風險就有可能。

分散風險的應用

過度分散風險是否對保障投資報酬沒有幫助?據許多研究顯示,答案是肯定的。

黃金數字是五十種規模相當、廣泛分散的國內外股票。
繼續增加股票種類並不能產生降低風險的效果。

在投資組合中加入開發中市場的股票,好處更大。
儘管這些市場的變動性極大,加入這些市場的股票,卻可以減低投資組合整體的變動性

房地產投資信託投資組合中另一種分散風險的優異選擇,
房地產報酬通常不與其他類投資同步移動。

債券是大多數投資組合都會包含的資產。

承擔風險以提高報酬

只有50%正確率的理論,還不如丟銅板來的經濟。
--George J. Stigler, The Theory of Price

貝他與系統風險

系統風險(Systematic Risk)個股整體市場波動的反應。又稱為「市場風險」(Market Risk)。

非系統風險(Unsystematic Risk):因為個別公司特殊因素所導致的股價變動,如罷工、發明新產品等。

β:個股股市波動的相對敏感或變動性。

β係數為2,表示當市場上漲10%時,該股會上漲20%。

系統風險無法經由分散投資的方式加以消除。

承受較高風險的投資者,應該獲得較高的期望報酬作為補償。
非系統性的風險,可藉由適當的分散加以消除,投資人不應該因為承擔這部份的風險而獲得補償。
因此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主張,任何股票或投資組合的報酬(風險溢價),都和無法分散掉的系統風險(β係數)有關。

根據作者的研究,最佳的單一風險指標
分析師之間對某特定公司預測的差異程度。

僅靠CAPM模型中的β係數,無法充分反映風險。

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攻擊:市場可預測嗎?

由於不可預見的環境因素,倫敦千里眼協會取消星期二的聚會。
--倫敦《金融時報》上的一則廣告

短期而言,市場不盡然理性;但長期來說,市場總是理性的。
沒有任何人、任何技巧,能永遠正確地預測未來,
這一個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隨機漫步理論的正確性。

經濟學家相信市場的效率,
因為他們認為市場是一個極成功的機制,能夠快速且正確地反應新消息;
更重要的是,因為市場不容許投資人獲得高於平均報酬,而不承擔高於平均的風險。

羅爾:我曾經親自試用每一種異常現象和學術界提出來的預測模式……至今尚未從這些市場無效率中賺到一分錢……我同意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很重要,但真正的市場無效率現象必須是有利可圖的。如果我們找不到任何一種系統性的方法使投資人從這些現象中獲利,那麼我們就很難說資訊沒有適當地反映在股價中……。

';$(".articleExtAd").append(notVIP);setTimeout(function() {$('.top-toolbar').data('top-toolbar').setAD({title: "\u6f2b\u6b65\u83ef\u723e\u8857",label_id: 182,label_name: "\u80a1\u5e02"});}, 2000);

gswang / Xuite日誌 / 回應(2) / 引用(0) / 好文轉寄
理財的風險指標|日誌首頁|追求平均年報酬率10% 老美觀...上一篇理財的風險指標下一篇追求平均年報酬率10% 老美觀點可借鏡...
回應








離婚證人

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







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merrici2l67 的頭像
merrici2l67

哀感中年

merrici2l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